首页 > 最新消息 > 医疗保健 > 医界台湾之光!他用肠道助癌友获新「声」
(中央社台北12日电)用肠道重建发声器,让无法发声的咽喉癌患者重新开口说话,中国附医医师陈宏基首创「自体肠道移植重建发声器」,20多年来帮助145名患者重拾人「声」,被Discovery频道拍成纪录片。

台湾医疗大发光!这项以肠道重建声道的手术,是台湾首创的手术,独步全球。
外交部与Discovery频道今年携手推出「台湾无比精采:医疗精英」,深入手术室、前进柬埔寨及非洲等偏远地区,记录台湾创新医疗先驱医术、跨海行医救命等9大医疗技术。
中国附医国际医疗中心院长陈宏基今天表示,过去不少罹患咽喉癌、口腔癌等头颈部位癌症的患者,因手术过程中切除声道,再也无法开口说话,即便装了人工发声器,也只能发出机械般如「鸭子」的声音,人际关系面临困境。
为了让癌友找回原有生活品质,陈宏基研究多年,首创「自体肠道移植重建发声器」技术,20年来已帮助约145名患者重新开口说话,吸引不少外籍医师前来取经。
肠道如何成为发声器?陈宏基解释,因肠道有皱摺,空气经过时可产生涡流而发出声音,说起话来不会像机器人,还能保留患者原本的音色,而且肠道移植属於生理性重建,不仅不会损坏、不需更换,发音还能越练越好,患者术后可以正常饮食、说话和唱歌。
一名68岁简姓男性,因长年吃槟榔、抽菸喝酒,3年前确诊下咽癌第3期,他接受陈宏基和耳鼻喉科医疗团队的肿瘤切除手术时,直接重建食道和声道,术后除了讲话频率较低外,已可像一般人一样说话。

简男3年前因下咽癌动手术,同时重建食道和声道,如今已能像一般人一样说话,右为医师陈宏基。
不只如此,陈宏基团队近年更成功将肠道肌肉和神经结合,让患者可以自由控制音频,让讲话更有情绪、起伏高低。(记者张茗喧报导)